口述: 葉顏瑋茵博士
編寫: 編輯部
孩子的憤怒為何總發在媽媽身上?這可能是因為媽媽經常照顧他們,總能體諒,但當媽媽的就會因此受到傷害。當面對子女的負面情緒與互動時,盼望以下三方面能幫助母親們:
一、懂得照顧和珍惜自己

每個人都需要懂得照顧和珍惜自己,家人對我們的看法雖然重要,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價值的所在。當媽媽的並不需要將全部重心和心思都放在子女身上,這樣只會為他們帶來沉重的壓力。母親若沒有發展自己,漸漸會發覺自己什麼都不懂,產生自卑,甚至不喜歡自己。在這不安全的情緒狀態下,其實不一定是子女不喜歡媽媽,但偶爾一兩句負面的話,就足以令媽媽受傷了。所以母親們,要學會珍惜和愛護自己,為孩子之餘,也要為自己做一點事,令自己覺得生命珍貴而有價值。
二、建立健康的親子界線

習慣從小照顧子女,媽媽往往忘記孩子經已長大,還是一直想滿足他們的需要。當兒女漸漸成長,他們所認識和經歷的,與我們的文化和經驗可能截然不同,所以媽媽不一定能明白子女的思維。這個時候,若媽媽習慣給與很多意見,子女卻認為這些道理不管用而不予理睬時,該怎樣處理呢?
建議先將親子界線分為三部份:
1. 必須要參與和處理的 2. 可以參與和處理的 3. 可以不參與和不處理的(屬於子女自己的範圍)
很多時候,家長們覺得根本沒有第三項,這會給與子女很大壓迫感,感覺不被父母信任,令他們不想說話,因說多了會引來更多管束,使生活更不方便。所以媽媽們要跟子女釐清那些事父母必須參與並解釋原因,那些事是可以互相討論,那些是孩子自由的領域。如果界線分得清楚,子女也會懂得尊重的。
大人也要小心不將自己的私事太多向子女傾訴,特別是婚姻或親友關係上的不和,他們無法處理太複雜的情緒,只會越發疏遠父母。如真的要分享,也不要將自己的情緒傾倒在子女身上,造成他們難以承受的心理負擔。
三、學習聆聽,表達自己心意和接納孩子的感受

兒女慢慢長大,會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愛媽媽。當大家的看法越來越有距離時,衝突就容易產生,彼此的話也會令對方受傷。如果作母親的只管堅持自己的看法,會使孩子覺得不被接納,產生更大的誤會;因此要學習肯定自己的價值,不管意見是否被子女接納。媽媽們要知道不管意見是否被子女接納,自己也是有價值的,不用一直堅持。否則,只會使孩子覺得不被聆聽,產生更大的誤會。
當子女說話大聲無禮、甚至踐踏我們的底線時,家長要學會冷靜,認真指出這些行為會傷害感情,立即要求停止,並另約時間討論如何處理大家對事情看法的差異。與此同時,要明白子女同樣有負面情緒,感到失落。家長需要對子女表達自己所說或所做的可能令他感覺不被了解和支持,但內心非常愛他,讓他知道自己在努力了解他的想法。當他的失落被認同,他會感覺被接納,更能放膽說話。若許可,可以指出子女看法的困難和矛盾之處,但不予以批評或指責,反用問題引導思考。平常生活裏,媽媽若能多些讚賞子女背後的好意,肯定孩子的努力,子女一定更願意分享、更懂得接納和欣賞媽媽的付出。
(節錄於「得不到孩子欣賞的母親,怎麼辦?(粵語)」)
活現香港是一個關注家庭和青年人的機構,幫助他們以基督徒的價值觀融入每天的生活裡。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