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萬變中的兩地情 – 「活現兩地情」系列

馬王藹麗

香港是個多變的社會,作為一個旅居美國的港人,兩三年不回港,便會自覺落伍、甚至脫節,有時就連道路交通情況都已面目全非。疫情下沒得回港的這些日子,香港多了一些地標,我留意到的有觀塘的音樂噴泉、以及啟德空中花園。交通網絡更多了屯馬線鐵路,全長二十七個站,估計將改變不少人的乘車習慣。

1. 尋找心目中的更理想: 不同原因的遷移

 

近幾年,香港社會氣氛一直在變,這些變化在不同人身上產生了不同的效應,也促成了不少人的遷移,為著尋找心目中的更理想。我認識的人當中,有些已在大灣區置業,準備在國內享受消費低、環境好的休閒退休生活。另外,也有不少為了各種不同的原因選擇移民外國,當中有些更是決定匆忙,來不及跟家人朋友道別。

2. 遷移帶來了分離,而分離又帶來了傷痛

變化與遷移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分離、家庭的分隔兩地,加上在未見盡頭的疫情下,隔離與出國的限制,仍然難免。不少情況,就是家人都在香港,內心也會因意見、取向、立場不同而產生離異,心靈分離的痛,絕不會比地域分離的痛輕。這些日子,我看見撕裂隔膜、矛盾、誤會、被遺棄的情景,在我成長之地靜靜地蔓延。

3. 新生活環境的適應 

認識一對年輕夫婦,最近帶同兩個女兒,從香港移民英國。這個中產家庭中,夫婦都是專業人士,小女兒們在港也讀國際學校,除少了家傭姐姐的幫忙,什麼都要親力親為之外,基本生活與教育、甚至經濟,都沒有太大的適應困難,只是找工作的過程並非想像中容易。太太原來任職政府部門,在英國嘗試申請公營機構的工作,沒想到竟有不少面試機會,令她感到在港的履歷和經驗在英國也用得上,而香港人聰明勤奮的這個品牌,也受到外國人的認同。可惜結果都不如理想,

她意識到原來西方國家聘請時所要求的一些觀點與角度,是她在香港從未學過的。後來她向一位在美國任公職已久的朋友取經,經過融會貫通後,最終得到聘請,經歷了新生活轉化的第一步。而她的丈夫則仍在努力讀書,重新考取英國的專業資格。

生活一關初步過了,情的一關卻是條漫長的路。離別了家人朋友,並覺得日後回去或重聚的機會不易,不捨之餘,也帶著一些情感包袱。畢竟雙方面的父母年紀不輕,面對兒女一個一個的移民,安全感以及實在經濟的打擊,並不好受。這也難免成為移民一族的後顧之憂。感恩的是:透過視像通話,發覺與雙方父母都有很多談話的時間,就連平日寡言的爸爸,也有說不盡的話題,這是在香港匆忙的節奏下所未曾有過的。地域雖分隔千里,心卻仍是近的。

移民短短的幾個月中,他們需要不斷學習對上帝的信靠和等候,無疑是上了生命中寶貴的一課。

4. 兩地情

 

遷移和新一輪的移民潮,帶來了兩地情的需要和連帶的情感衝擊,不管對遷移者、或是留下的,都有一個過渡期。作為基督徒,面對生活和環境的變化,怎能活出基督信仰,怎能維繫保護關係中的兩地情,很值得探討。去或留,如何活,沒有既定的答案和公式。情之所歸,也不在於地域,而在於關係的重要性。

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不管人生有多變化、最終登陸在那一片地土,願您每一個決定都能忠於自己的核心價值,每一段重要的關係都能好好珍惜栽種,讓生命不留半點遺憾。

 

後記:上面提及移民英國的年輕太太發現她有關疫情的政府工很具挑戰,除了沒有過去經驗可循,要接觸的人也很多,覺得自己十分渺小。但團隊很喜歡她的加入,倫敦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區,作為團隊中唯一的華人,能注入不同的角度和思維,也是美事。丈夫在考取專業資格的路上,也是過關斬將,有望年底完成。兩個女兒在當地學校非常投入,得到老師很正面的評語。對離開了的地,依舊不捨,但於新移居的一片地土上,卻靜靜地種下了一份情。

 

活現香港是一個非牟利機構,自2012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hk.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訓練課程有興趣:

心裡有愛不一定就有好的關係,因為我們的愛非但不完美,有時甚至充滿障礙。PLPC : A3 「珍惜關係 – 親密關係的經營」有助我們認識自我、檢視關係、轉化心靈、學習相處技巧。靠著主的愛,但願我們與人的關係能邁向成熟,活得更幸福美滿。

請按這裡了解更多關於「活現生命規劃課程」。

🌷支持活現香港事工: https://presencehk.org/do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