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万变中的两地情 – 「活现两地情」系列

马王蔼丽

香港是个多变的社会,作为一个旅居美国的港人,两三年不回港,便会自觉落伍、甚至脱节,有时就连道路交通情况都已面目全非。疫情下没得回港的这些日子,香港多了一些地标,我留意到的有观塘的音乐喷泉、以及启德空中花园。交通网络更多了屯马线铁路,全长二十七个站,估计将改变不少人的乘车习惯。

1. 寻找心目中的更理想: 不同原因的迁移

近几年,香港社会气氛一直在变,这些变化在不同人身上产生了不同的效应,也促成了不少人的迁移,为着寻找心目中的更理想。我认识的人当中,有些已在大湾区置业,准备在国内享受消费低、环境好的休闲退休生活。另外,也有不少为了各种不同的原因选择移民外国,当中有些更是决定匆忙,来不及跟家人朋友道别。

2. 迁移带来了分离,而分离又带来了伤痛

变化与迁移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家庭的分隔两地,加上在未见尽头的疫情下,隔离与出国的限制,仍然难免。不少情况,就是家人都在香港,内心也会因意见、取向、立场不同而产生离异,心灵分离的痛,绝不会比地域分离的痛轻。这些日子,我看见撕裂、隔膜、矛盾、误会、被遗弃的情景,在我成长之地静静地蔓延。

3. 新生活环境的适应

认识一对年轻夫妇,最近带同两个女儿,从香港移民英国。这个中产家庭中,夫妇都是专业人士,小女儿们在港也读国际学校,除少了家佣姐姐的帮忙,什么都要亲力亲为之外,基本生活与教育、甚至经济,都没有太大的适应困难,只是找工作的过程并非想像中容易。太太原来任职政府部门,在英国尝试申请公营机构的工作,没想到竟有不少面试机会,令她感到在港的履历和经验在英国也用得上,而香港人聪明勤奋的这个品牌,也受到外国人的认同。可惜结果都不如理想, 她意识到原来西方国家聘请时所要求的一些观点与角度,是她在香港从未学过的。后来她向一位在美国任公职已久的朋友取经,经过融会贯通后,最终得到聘请,经历了新生活转化的第一步。而她的丈夫则仍在努力读书,重新考取英国的专业资格。

生活一关初步过了,情的一关却是条漫长的路。离别了家人朋友,并觉得日后回去或重聚的机会不易,不舍之余,也带着一些情感包袱。毕竟双方面的父母年纪不轻,面对儿女一个一个的移民,安全感以及实在经济的打击,并不好受。这也难免成为移民一族的后顾之忧。感恩的是:透过视像通话,发觉与双方父母都有很多谈话的时间,就连平日寡言的爸爸,也有说不尽的话题,这是在香港匆忙的节奏下所未曾有过的。地域虽分隔千里,心却仍是近的。

移民短短的几个月中,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对上帝的信靠和等候,无疑是上了生命中宝贵的一课。

4. 两地情

迁移和新一轮的移民潮,带来了两地情的需要和连带的情感冲击,不管对迁移者、或是留下的,都有一个过渡期。作为基督徒,面对生活和环境的变化,怎能活出基督信仰,怎能维系保护关系中的两地情,很值得探讨。去或留,如何活,没有既定的答案和公式。情之所归,也不在于地域,而在于关系的重要性。

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不管人生有多变化、最终登陆在那一片地土,愿您每一个决定都能忠于自己的核心价值,每一段重要的关系都能好好珍惜栽种,让生命不留半点遗憾。

后记:上面提及移民英国的年轻太太发现她有关疫情的政府工很具挑战,除了没有过去经验可循,要接触的人也很多,觉得自己十分渺小。但团队很喜欢她的加入,伦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区,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华人,能注入不同的角度和思维,也是美事。丈夫在考取专业资格的路上,也是过关斩将,有望年底完成。两个女儿在当地学校非常投入,得到老师很正面的评语。对离开了的地,依旧不舍,但于新移居的一片地土上,却静静地种下了一份情。

活现香港是一个非牟利机构,自2012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价值,推广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装备年轻人和家庭跨越两代之间的代沟及文化差异,活出不一样的智慧人生。版权为活现所有,欢迎网上转贴,但请注明活现及作者。如欲文字转载于任何刊物上,请征得活现同意,可电邮https://presencequotient.org查询。

你可能对以下训练课程有兴趣:

心里有爱不一定就有好的关系,因为我们的爱非但不完美,有时甚至充满障碍。 PLPC : A3 「珍惜关系 – 亲密关系的经营」有助我们认识自我、检视关系、转化心灵、学习相处技巧。靠着主的爱,但愿我们与人的关系能迈向成熟,活得更幸福美满。

请按这里了解更多关于「活现生命规划课程」。

🌷支持活现香港事工: https://presencehk.org/do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