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顏瑋茵博士
抑鬱患者心裡常存有恐懼,不喜歡跟外界交流,作爲家人或朋友該怎麼辦?
面對患者抑鬱的特殊情況,家人、朋友、鄰居、同事、社區的角色很重要,建議以接納體諒的心對抑鬱症患者進行鼓勵、關懷,並陪同患者一起跟外界接觸和交流。如果把抑鬱患者看成異類,對他不尊重或過度擔心,會使他反感,反而令他更加抽離。
給抑鬱患者一個空間也很重要,鼓勵他面對病情,好好照顧自己,並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一方面當視抑鬱患者為正常人來對待,另一方面卻要明白患者正處在心靈艱難和痛苦的階段,以溫柔、誠懇、尊重、平等的態度來與患者交談,慢慢化解關係中的冰冷,耐心聆聽,不要隨便對他的說話添油加醋,也不要以說教的方式來溝通。當患者願意分享的時候,是我們了解他心結的機會。跟抑鬱患者交談的重點不在教導,但也不一定要全部認同,而是要表達同理,也讓他有抒發和傾訴的機會。教導、勸解的話,比如「不要擔憂」、「不要想太多」之類的言語,會使得他們覺得不被了解,以至不願意繼續溝通。
假如抑鬱患者有比較奇怪的舉動行為,不要過分監視、談論和照顧,或以可憐或驚恐的眼神來對待,這會使患者對自己更加失去信心。建議以安靜、輕鬆、平常的心與患者相處,鼓勵他建立規律的生活,參加一些活動,多加陪伴,並在需要時就醫。
病發期和康復期的處理方法有點不同的,在抑鬱患者的病發期,可鼓勵他多做運動,調節情緒,讓他慢慢從低谷中走出來;在抑鬱患者康復期,則需要給予更多陪伴、鼓勵和幫助,盡可能讓他參與喜歡的活動,做適量的工作,對患者要有適當讚美,不要過分挑剔,讓他按步就班、慢慢提高工作效率。
當自己患上抑鬱症,應否告訴家人和周邊認識的人?
選擇分享與否,跟家人的態度有很大關係。如果家人不理解抑鬱患者,對精神病患也心存懼怕,這種情況最好先找能理解自己的朋友分享,然後有機會再透過醫生與家人溝通,幫助家人了解什麼是抑鬱症,並如何提供支持、幫助;如果家人的態度是支持和開放,就應盡早與家人分享,讓家人可以理解和支援,甚至陪伴抑鬱患者接受治療。如果周邊的人知道並接受你抑鬱的情況,可以敞開自己,分享自己的困難、掙扎,讓別人更多明白自己。在工作上嘗試向上司交代自己的情況,期望對方了解之後,可以支持和配合。可是有時候不一定能得到對方體諒和幫助,就只好簡單說明自己目前的限制。
在理想的情況下,能夠分享是最好的,若能得到別人更多的接納和支持,對走向康復之路,定必有積極的作用。
*此文章内容節錄自《聽見》基督教有聲出版社與葉顏瑋茵博士的專訪
活現香港是活現聯屬夥伴機構之一,是一個非牟利機構,自2012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hk.org 查詢。
您可能對以下產品有興趣:
認知行為療法 – 給輕度抑鬱和焦慮者的自助訓練 (粵語 MP3)
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是目前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認可為最有實証的心理療法之一,
講員: 葉顏瑋茵博士,是「活現聯屬夥伴機構」創辦人,
請填妥此表格,選購您喜愛的「活現」籌款產品。
🌷支持活現事工:
(美國) https://presencequotient.org/zh-hant/support-us/donate/
(香港) https://presencehk.org/donate/
(加拿大) https://pqcanada.org/donate/
(美國及加拿大) https://presencequotient.org/zh-hant/resources/presenceproduc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