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问答 (二) : 抑郁症与人际关系 -「心连心:爱社区」系列

叶颜玮茵博士

抑郁患者心里常存有恐惧,不喜欢跟外界交流,作为家人或朋友该怎么办?

面对患者抑郁的特殊情况,家人、朋友、邻居、同事、社区的角色很重要,建议以接纳体谅的心对抑郁症患者进行鼓励、关怀,并陪同患者一起跟外界接触和交流。如果把抑郁患者看成异类,对他不尊重或过度担心,会使他反感,反而令他更加抽离。

给抑郁患者一个空间也很重要,鼓励他面对病情,好好照顾自己,并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一方面当视抑郁患者为正常人来对待,另一方面却要明白患者正处在心灵艰难和痛苦的阶段,以温柔、诚恳、尊重、平等的态度来与患者交谈,慢慢化解关系中的冰冷,耐心聆听,不要随便对他的说话添油加醋,也不要以说教的方式来沟通。当患者愿意分享的时候,是我们了解他心结的机会。跟抑郁患者交谈的重点不在教导,但也不一定要全部认同,而是要表达同理,也让他有抒发和倾诉的机会。教导、劝解的话,比如「不要担忧」、「不要想太多」之类的言语,会使得他们觉得不被了解,以至不愿意继续沟通。

假如抑郁患者有比较奇怪的举动行为,不要过分监视、谈论和照顾,或以可怜或惊恐的眼神来对待,这会使患者对自己更加失去信心。建议以安静、轻松、平常的心与患者相处,鼓励他建立规律的生活,参加一些活动,多加陪伴,并在需要时就医。

病发期和康复期的处理方法有点不同的,在抑郁患者的病发期,可鼓励他多做运动,调节情绪,让他慢慢从低谷中走出来;在抑郁患者康复期,则需要给予更多陪伴、鼓励和帮助,尽可能让他参与喜欢的活动,做适量的工作,对患者要有适当赞美,不要过分挑剔,让他按步就班、慢慢提高工作效率。

当自己患上抑郁症,应否告诉家人和周边认识的人?

选择分享与否,跟家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果家人不理解抑郁患者,对精神病患也心存惧怕,这种情况最好先找能理解自己的朋友分享,然后有机会再透过医生与家人沟通,帮助家人了解什么是抑郁症,并如何提供支持、帮助;如果家人的态度是支持和开放,就应尽早与家人分享,让家人可以理解和支援,甚至陪伴抑郁患者接受治疗。如果周边的人知道并接受你抑郁的情况,可以敞开自己,分享自己的困难、挣扎,让别人更多明白自己。在工作上尝试向上司交代自己的情况,期望对方了解之后,可以支持和配合。可是有时候不一定能得到对方体谅和帮助,就只好简单说明自己目前的限制。

在理想的情况下,能够分享是最好的,若能得到别人更多的接纳和支持,对走向康复之路,定必有积极的作用。

*此文章内容节录自《听见》基督教有声出版社与叶颜玮茵博士的专访

活现香港活现联属伙伴机构之一,是一个非牟利机构,自2012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价值,推广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装备年轻人和家庭跨越两代之间的代沟及文化差异,活出不一样的智慧人生。 
版权为活现所有,欢迎网上转贴,但请注明活现及作者。如欲文字转载于任何刊物上,请征得活现同意,可电邮 info@presencehk.org 查询。

您可能對以下產品有興趣:

认知行为疗法 – 给轻度抑郁和焦虑者的自助训练 (粤语 MP3)

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是目前美国心理学会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认可为最有实证的心理疗法之一,并被广泛研究及应用于处理情绪及行为问题。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压力、恐慌性疾病 (或称恐慌症)、强迫性疾患, 惧旷症 (或称广场焦虑症)、 饮食性疾患上有明显成效。 本课程帮助受训者,认识个人的思维如何影响其情绪及行为,因此当有负面情绪及失调行为时,从问题中拟定目标,找出当时影响个人的想法,然后运用各种具体及实际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讲员: 叶颜玮茵博士,是「活现联属伙伴机构」创办人,加州执业婚姻家庭治疗师及临床心理学博士 请填妥此表格,选购您喜爱的「活现」筹款产品。

🌷支持活现事工:

(美国) https://presencequotient.org/zh-hant/support-us/donate/

(香港) https://presencehk.org/donate/

(加拿大) https://pqcanada.org/donate/

🌷活现筹款产品: 

(美国及加拿大) https://presencequotient.org/zh-hant/resources/presenceproduct-ch/

(香港) https://forms.gle/8D7e2eYCR3gqQ1yw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