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少年子女沟通的秘诀 – 「活现和谐家庭」系列

马王蔼丽

在每一个不同时代成长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追求和人生目标。经历过去二三十年科技的发展,今天青少年的生活模式、思维习惯、理想和目标,跟我们年轻时大不相同。对居于北美的第一代移民,与土生土长的儿女们,由于文化的差异,就更容易造成代沟,影响亲子关系。

叶颜玮茵博士在与湾区汇点教会合作录制的视频《与青少年子女沟通的三个「不要」》给我们一些实用的沟通秘诀,助我们在两代的差异中能找到与青少年子女相处的智慧﹕

1.「不要淡化青少年子女的需要和感受」

生命是一個進程,珍貴的並不止於最終的成果,過程中一切的經歷、感受和學習,當中所遇的人和事,都能為人帶來許多美麗的回憶。父母總是望子成龍,很想看見子女專注追求人生的成就,對於有些年輕人喜歡做的事,有時會覺得他們浪費時間。葉博士提醒家長,不要淡化青少年子女成長中的需要和感受,要明白他們在這人生階段的價值觀,並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友情。只看結果,不重視過程,很容易令子女自尊受到傷害,覺得不被愛,阻礙親子關係的建立。

 

2.「不要把子女的成败看成为自己的成败」

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思想是个人得失,直接影响家族的荣辱。因此,家长很容易把子女的成就与自己的成败和面子挂钩,孩子成功,会觉得十分骄傲自豪,相反就会感到羞耻,不愿一提,这为家长和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甚至自卑感。叶博士指出,其实不论成与败,都是人生的历程,家长要小心,不要间接传递人不能犯错的信息。当孩子失败或表现欠佳时,鼓励家长尽量表现平淡、不激动,让儿女知道父母是容许他们有错误的,并明白学会面对失败,比一帆风顺更宝贵。不然,害怕失败的心态和压力很容易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健康。

3. 「不要预言孩子的结局」

亚裔父母很重视子女的前途,总是尽心尽力地栽培。可惜,当孩子要走一条他们觉得没前途的路,或作出一些他们不认同的选择时,矛盾就会产生。叶博士讲得好,路是孩子自己走的,父母不要尝试代替他们决定,也千万不要预言子女的结局,例如,不要判定说﹕「你读这门科、或进这行业,肯定赚不到钱,一辈子没出息﹗」父母的话就算带着真相,有时儿女都不一定听得进去,何况家长也不要培养孩子全依赖自己去做抉择。建议用问题来引导年轻人去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并处理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去思考某些决定可引发的后果,这样可以收窄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同时帮助孩子有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去选择自己的路。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体谅和同理心本来就很重要。我们作父母的,若可以在关心着紧之余,多一点从子女角度去看去想,留心上面叶博士提到的三个「不要」,定可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就算过去关系未如理想,爱与体谅从来都不会来得太迟的。

活现香港是一个非牟利机构,自2012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价值,推广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装备年轻人和家庭跨越两代之间的代沟及文化差异,活出不一样的智慧人生。版权为活现所有,欢迎网上转贴,但请注明活现及作者。如欲文字转载于任何刊物上,请征得活现同意,可电邮https://presencequotient.org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