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忧郁症 –「活现关心你」系列

本文部份辑录自活现家庭杂志2014年7月第6期)

编辑部/叶颜玮茵博士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已超过半年,在这漫长的抗疫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面对着来自不同层面的压力。 「活现」于最近几个月在《活现关心你》系列亦发表了数篇有关应对压力的部落格文章,欢迎大家重温。当压力过度且应对不了时,有机会诱发精神健康问题,其中包括忧郁症。叶颜玮茵博士于本文介绍忧郁症的一般病征,并助你了解一些有关治疗的方案。

为何会得忧郁症?

忧郁症的成因一般难以确定,可能涉及不同因素。按目前的研究,我们知道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是在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当神经递质失去平衡时,就可能产生忧郁症状。激素的变化如妇女分娩后也可造成身体不平衡而出现严重忧郁症。若有血源亲属患上忧郁症,亦会增加个人的患病率。压力过重和创伤也是诱发忧郁症的原因。

忧郁症有什么病征?

我在临床上所见的忧郁症患者,大都存有消极的思想,内心充满强烈无助和无能感,长期在灰暗和痛苦中挣扎。他们可能面对重大的打击和伤痛,如亲人过世、离婚、失恋、失业、财困、患病等……其中也有是处于人生阶段过渡期的,如中学毕业、大学、产后、更年期、空巢期等。患者若有以下情况,病情会更为严重:1)曾遇上多重挫败;2)经历长期创伤(如童年创伤、性侵、家暴⋯等);3)患有多重精神病(如常见的创伤后压力症-PTSD);4)有酗洒和吸毒的习惯;5)家人中有其他精神病或长期病患。

严重忧郁症有别于短暂的情绪低落和沮丧。患者会出现下列五项或以上的征状(Morrison 2006 ),病情又持续至少两周。不过如因所爱的亲人离世哀伤而出现忧郁症状,两个月之内将暂不会被诊断为严重忧郁症(Morrison 2006)

1. 情绪:忧郁、不安、烦躁、愤怒或情不自禁地流泪,自己或别人能察觉到其伤心或空虚感 (小孩和青少年可能较多是易怒或烦躁不安)

2. 兴趣:减少或失去对各样原有活动的兴趣,变得退缩或与外界隔离

3. 食欲与体重:突然增加或减少食量,体重在一个月之内改变了5%或以上

4. 睡眠:失眠或睡眠过多

5. 精神:精神紧张和反应过敏;或变得迟缓

6.体力:疲劳和精神不振

7.自我价值:感到无助、绝望、无价值、过度内疚或自我憎恨

8.注意力:无法集中精神、难以思考或犹疑不决

9. 死亡:脑海中重覆着想死或自杀的念头,不论曾否计划或尝试过自杀

有何治疗忧郁症的方案?

目前忧郁症治疗包括个人或小组辅导、药物、结合心理辅导和药物的综合治疗(NIMH, 2014)。进行药物治疗,需要谨慎和耐心,抗忧郁药需要数周才能发挥效力;患者必须清楚与医生沟通,不可随便停药。

帮助忧郁症患者康复的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人际疗法(Interpersonal Therapy)和心理动力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y),但以认知行为疗法最为普遍。认知行为疗法在于帮助患者认识导致忧郁症的消极思维模式和与他人不良的互动,以积极和现实的方式来取代,去改善他们的感受以致行为。有关这疗法的详细内容,请参考我所主讲的「认知行为疗法—对轻度忧郁者的自助训练」光碟 (国语粤语),当中也为轻度忧郁症患者提供了自助的方法。

早期的断症和治疗可提高病者的复原性(Feltham & Horton, 2006)。若发现家人朋友有忧郁的情况,必须鼓励他们正视问题,因为及早就医,乃是治疗忧郁症的重要关键。

保罗在罗马书8章35节问道:「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在今天这个还看不到尽头的抗疫时期,又有什么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疫情么?是经济或家庭压力么?是身体、情绪或精神健康的问题么? 「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马书8:37)在疫情中,愿你更多发现主的爱和同在、经历生命中的跨胜!

参考书目:

Causes of depression. (2014). Retrieved   March 4, 2014, from http://www.webmd.com/depression/guide/causes-depression

Depression. (2014). Retrieved March 4, 2014, from http://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depression/index.shtml#part6

Depression recovery: An overview. (2014). Retrieved March 4, 2014, from    http://www.webmd.com/depression/recovery-overview.

Feltham, C. & Horton, I.E. (2006). The sage handbook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2nd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Garland, E. J., & Solomons, K. (2002). Early detection of depression in young and elderly people. BC Medical Journal, 44(9), 469–472.

How Does Psychotherapy Help People Recover from Depression? (2014). Retrieved March 4, 2014, from http://www.apa.org/topics/depress/recover.aspx?item=5

Morrison, J. (2006). DSM IV Made Easy: the Clinician’s Guide to Diagnosis.  Guilford: New York.

Sampan M. T. (2012). Health: Asian gets depressed too. Retrieved March 4, 2014, from http://imdiversity.com/channels/healthcare/health-asians-get-depressed-too/

Stress and Depression. (2014). Retrieved March 4, 2014, from http://www.pamf.org/southasian/healthy/screening/stress.html

活现香港是一个关注家庭和青年人的机构,帮助他们以基督徒的价值观融入每天的生活里。版权为活现所有,欢迎网上转贴,但请注明活现及作者。如欲文字转载于任何刊物上,请征得活现同意,可电邮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