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蔼丽
许多人都认同疫情巅覆了我们的日常,而其中一大适应,莫过于一家人困在家中。除了少数需要外出上班的人,大多数的上班族改了在家工作,而目前大部分学生也是在家远距上课。疫情的发展我们猜不透、也改不了,但心态和家中的互动却可稍为调节,让我们的日常变得更轻省,居家的日子不难受。
(一)独处与相处
七天二十四小时在一起,并不代表已经在相处。人总是可以相见、相聚,但没有相处的。读大学的孩子们都回家远距上课,但不代表相处一定多了;反而惯了自由的成年子女,会觉得多了管束,心里不舒服,容易增加彼此的矛盾。年纪小的学龄儿童也一样,要适应父母忽然变为家教老师,也不容易。其实家中各人,不论年龄角色,都很需要有独处的空间和时间,除了亲近上帝,也需要有机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想自己爱想的东西,让心灵可以沉淀,拾回内心的能量。与此同时,学习创意地安排相处时光,不浪费这些居家的日子,也很重要。疫情下,我的丈夫被派参与疾控中心的工作,每星期工作高达六七十个小时。所以,每天我都坚持与他一起放狗,把握轻松走路时可以聊天的机会。安排坐在一起的家庭晚餐、大伙儿一起玩游戏或一起看电影,也是相处交流的好主意。
(二)新的日常 – 平衡付出与压力
疫情下为保持社交距离和避免相聚,大多数的人不会在外面用餐,也会暂停请人帮忙清洁。这样一来,家中大小的事情和责任都增多,有时也成为压力甚至争拗的源头。作为母亲,当我发觉自己的付出,开始令自己觉得苦或委屈的时候,这就是告诉自己要停下来的警号了,明白有时付出带来的好处,反而不及负面情绪带来的伤害。加拉太书6:2,5讲得好,「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但同时「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家中的事大家都有责任,要彼此分担,并不需要超人或女超人的存在。当然,有时知易行难,要求分工合作时,或会遇上阻力。这个时候,很需要求从上而来的智慧,一方面创意鼓励、另方面也不断调节自己的期望、寻求出路,在新的日常中找一个令自己令家人都舒服的定位。
(三)跨越家里四道墙
居家的要求,是为了减低社区传播风险和速度。但疫情下我们是可以跨越家里四道墙,去为自己和家人安排有益身心的活动的。基于限聚的要求,许多亲人好友的相聚和饭局都停摆了;其实网上相聚聊天甚至派对,也可为单调的日常带来姿采,未尝不好。只要能保持社交距离、带上口罩,在户外进行活动仍是安全的,不论是简单如到公园运动、踩脚踏车;或是出去一两天,远离人群、亲亲大自然,这些都是令人身心舒畅、促进家人感情的好办法。我们一家也刚刚花了两天,到中加州宁静的海边渡假,避避暑、看看星、充充电。
你满意自己目前的居家生活吗﹖ 当前疫情持续,愿你能跳出繁忙工作、三餐安排的框架,想想怎样在余下面对疫情的日子,调整一下日常,令自己和家人抗疫不疲劳,生活过得温暖有色彩。
活现香港是一个关注家庭和青年人的机构,帮助他们以基督徒的价值观融入每天的生活里。版权为活现所有,欢迎网上转贴,但请注明活现及作者。如欲文字转载于任何刊物上,请征得活现同意,可电邮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