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嘉林
我们在旅游景区常常会看到街头艺人表演一种叫「抛掷技」(juggling )的艺术。表演者会将三个以上的球或物件用两手向空中循环抛接,忽高忽低,时快时慢,令人惊叹。这称之为艺术,因它并不只是多重任务(multi-tasking),而是经过千百次训练后的人物交融。我这两年做新手爸爸的经历也好像「抛掷技」一般。
两年多前,我的女儿可儿出生后,我和太太选择了自己带孩子,没让双方父母太多参与日常的照顾。那时候,太太刚开始第一年博士研究生涯,不但需要产后恢复,还要兼顾学业。我利用产假,尽力照料和陪伴。对于一向注重生活规律的我,最大的挑战是半夜几个小时起来一次配合喂奶。每天都在女儿和我自己的作息规律之间拉锯,学习和妥协。每当我以为摸清了女儿的作息规律时,她又开始成长、变化。疲惫、迷惘、无助随之袭来。
一位牧师曾经跟我说过,带孩子肯定不易,但遇到困难时要想到现阶段的麻烦和挑战是有期限的,不会永远如此,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不再用这种方式跟你接触了。事实证明的确如是,那段艰难的熬夜时光很快就过去,孩子半夜已不起来了。这时候,我的工作有了变化,我喜欢的医疗机构希望我能每周帮忙两个晚上,主要处理医院去世病人的善后工作,为家属提供属灵和情感关怀。我和太太觉得是个事业转型的机会,因此答应了。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不时在医院值班。甚至有时由于探访结束时间跟白天工作开始时间太接近,为免去回家折返的时间,我只能在车上或就近咖啡馆休息。
女儿慢慢长大,需要更多陪伴和情感交流,我的忙碌影响了我们交流的质量。这样的生活方式维持了一年直到疫情爆发。我被一家宁养关怀机构雇为全职关怀牧师,再也不需要值夜班,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女儿成长。同时,我也被芝加哥加勒福音神学院录取,远距攻读教牧博士学位。
然而,风雨飘摇的2020年很快又催逼着我们上路。疫情期间,新任职的机构没多久就宣布关闭南加院舍并遣散员工,机构希望我能考虑调到北加院舍继续工作。难以抉择的时刻,我女儿还不会说话,却总是带着微笑在我身上上蹿下跳。当我跟她那双好奇的大眼睛交流时,那对未知的恐惧和疑虑瞬间烟消云散。或许对于她而言,爸爸就是她可依靠的大树,带她鸟瞰世界的飞机,让她快乐无忧的玩具熊。抱住了爸爸,也就怀抱了世界。
我们于是很快就举家离开我生活了十五年的城市,搬到新的住处。疫情期间生活异常简单,女儿暂时没有其他玩伴,我们的陪伴就绝不可少了。感恩的是,每当我需要上网课时她总会用稚嫩的声音对自己说: 「爸爸学习!」然后就安静地回到她的小天地里看书、玩玩具。当网课结束时,她又会边喊着「爸爸下课啦!」边跑来抱我。
每个时代的父母都有难处。我见证了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为我放弃了本来就不多的受教育和晋升机会。我们现在机会多了,但角色、责任也多,时间非常有限。纵使在工作、家庭、学业的抛掷练习中,我们总有顾此失彼的时候,但透过谅解与沟通,恩典从未缺席。我跟女儿一起学会了尊重彼此的成长与空间。全心全意地照顾,全情投入地工作,认真专注地学习,三者互渗相寓,在岁月里流转前行。
本文作者胡嘉林出生于中国广州,大学期间随父母移民美国,早期从事商业管理,在洛杉矶攻读道学硕士期间为活现机构兼职同工。现和妻子、女儿居住在北加州Santa Rosa,在当地任全职宁养关怀牧师。并攻读教牧博士,致力于多宗教环境下的灵性关怀。
活现香港是一个非牟利机构,自2012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价值,推广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装备年轻人和家庭跨越两代之间的代沟及文化差异,活出不一样的智慧人生。版权为活现所有,欢迎网上转贴,但请注明活现及作者。如欲文字转载于任何刊物上,请征得活现同意,可电邮https://presencequotient.org查询。